年9月13日,两位老人颤颤巍巍地来到银行,他们要将“万”转入木兰县的一个账户;这一要求立刻引起了银行的警惕,这可是“万”巨款,两位穿着朴素的老人,哪来的“万”?就算老人有“万”,他们要将这笔巨款转到谁的手里?
出于善意,银行工作人员怕老人上当受骗,于是悄悄报了警,这才引出一段“铿锵玫瑰”的故事;年,一名女婴在黑龙江木兰县农村出生,父母为其取名为“马旭”,寓意“旭日东升,充满朝气”。
然而,这仅是父母的美好愿景。年,整个黑龙江都笼罩在侵略者的阴暗统治之下,哪来的“旭日”,女孩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又哪来的“朝气”?
更不幸的是,女孩出生后不久,父亲又去世了,家里从此没了顶梁柱;母亲为了孩子不惜抛头露面,走街串巷的“唱大鼓书”。
乍一看,母亲豁达开朗,面对观众毫不怯场,开口就是一段精彩的“木兰从军”;殊不知,那个年代的女性本就处于弱势,抛头露面已是不易,更何况一个没了丈夫的“寡妇”。
一言以蔽之,“马旭”跟着母亲走南闯北,吃着百家饭、听着百家言、看着百家苦难,一路与命运抗争坚持着活了下来;见得多了,听着多了,“马旭”心里早早埋下了一颗复仇的种子。
终于,解放军赶走了侵略者,母女俩有了田,“马旭”也不再吃百家饭了;人如其名,小女孩终于看到了“旭日东升”,也从此有了“活力”,此时马旭有了梦想,她要当兵。
母亲没有阻拦女儿,乡亲们也在默默支持着这个14岁小女孩的从军梦;最初,“马旭”被分配到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习,之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卫生员”。
至此,“马旭”14岁开始随军东征西讨,尤其朝鲜战场上的优秀表现,“马旭”带着一身军功章回到了祖国,此时的她不再是小女孩,真正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朝鲜战场上的优秀表现,马旭回国后立即被保送进“第一军医大学”深造,学成归来,曾经的女战士变成了一名女医生。
恰在此时,解放军“空降兵”部队组建成立,马旭成了后勤保障处的一名医生;这里说明一下,“空降兵”成立之初,还没有女伞兵,此时马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马旭是一名医生,她认为“医生”也要具备空降兵的能力,尤其在日益复杂的战场上,单纯的地面作业已经不能适应战争节奏,即便是身处后方的医生,也必须具备极强的机动性;用马旭的话说“如果不能和他们一起跳,我还有什么用?”
理论上说,“马旭”的想法是对的,但在领导眼中这就是胡闹;暂且不说“马旭”是女性,生理条件上有一定制约,单就她1.53米的身高,35公斤的体重就已经不符合“空降兵”的条件了。
当“马旭”提出想跳伞的要求后,部队领导直言不讳地说“小马,跳伞可不像踢毽子好玩”;今天来看,这话多少有点“瞧不起”的意思,这也惹恼了马旭,摆出一副倔强的姿态,坚定地说“这是我的责任!”
领导一看马旭坚定地样子,知道她不是开玩笑,但以她的条件着实有点为难;当时的“师长”不忍冷了马旭的热情,含蓄地说“你太瘦了,回去多吃点,把身体养好再说。”
师长这话啥意思?没说马旭不符合空降兵的条件,只是让她“吃胖点”,这说明还是有希望跳伞的;当然,马旭很聪明,他也猜到这是领导委婉的拒绝,但她就是不服输,一定要证明自己。
从此,马旭在部队一边忙医务工作,一边偷看“男兵”的训练项目;为此,马旭还在自己的小院里挖了一个大坑,这是她的“训练坑”,每天回到家模仿“偷师”来的训练动作,开始在“训练坑”中来回地跳。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怎么说“马旭”也是女性,生理上还是有一定的制约,用男兵的训练科目来“自我训练”,她所承受的痛苦是语言难以形容的;但马旭就是这么倔,咬牙克服生理制约,按“男兵那套”来练,每天至少要跳次,无论白天忙到多晚,也不管天气好坏,这一练就是半年。
马旭“动静”这么大,其他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就连部队领导也是心知肚明的;赞许之余,领导依旧对马旭“跳伞”心存怀疑,就看考核了。
按当时,部队是没有“女空降兵”的,但马旭如此执着,领导最终还是同意了她和男兵一起参加考核;但是,领导事前明确表示“跳得比其他人好,就跟着训练;比不过,就不要再想这件事了!”
这话说的,“马旭”本就是制约条件比较多的女兵,还要比“男兵好”才行,这不明显欺负人吗?马旭其实也知道,这是领导“心疼”自己,但她就是不退半步;不为别的,马旭自信半年的努力不会白费,她知道自己一定能通过考核。
就这样,训练场上几千号大男人,就马旭一个是女的,这样的压迫感也是语言难以形容的;但马旭一点也不胆怯,历经沙场的她怎么可能被这样的“小场面”吓到。
就这样一连三次,动作完美娴熟,一气呵成使马旭赢了个“满堂彩”;此时的马旭看着领导,似乎在询问“我能不能当空降兵?”
马旭真正“跳伞”在年,当时的高度仅有米;说的轻松,“米”对于空降兵来说似乎没什么,但对于一名“女性军医”来说,依然是不小的挑战。
当然这是别人的“旁白”,对于站在气球上的马旭来说,这和日常训练没什么区别;就见马旭纵身一跃,化身飞燕,翱翔在天空之上,依然是完美落地。
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哪个叫“铿锵玫瑰”,这些似乎都在形容马旭;从此,马旭和其他男兵一样四处跳伞,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性空降兵,她创造了太多“第一”,跳伞次数最多的女性军医、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
在当时,马旭的优秀表现甚至成了男兵们的榜样,部队领导还有句口头禅“你们看马旭那么小个子都敢跳伞,你们有什么不敢的?”概括来讲,马旭累计跳伞余次,无论城市、水上、甚至是昆仑之巅,只要“空降兵”到过的地方,都曾留下了她的影子。
作为中国第一代“空降女兵”,马旭得了个外号,叫“军中花木兰”;岁月匆匆,“马旭”转眼到了50岁,身体已经不允许她再继续跳伞了,但她仍旧不服输。
虽然不能跳伞了,但“马旭”有了新的目标,而且更具挑战性;多年的跳伞经历,马旭发现了一个问题,“空降兵”的脚踝极易受伤,于是她决定研究一种新型护具。
理论上来说,“空降兵”虽然有降落伞,但从天而降的巨大冲击力还是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就当时来说,脚踝护具也是有的,一种是美式松紧护踝,另一种是苏式绷带护踝,但这两种护具有一个共同的缺陷,“使用不便,而且不耐用”。
已经50多岁的“马旭”,虽然有空降兵的经历,但没有“科研”的经历,想发明一种新型护具又谈何容易;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旭和同在部队工作的丈夫一起看战士们踢球,竟然由此获得了灵感。
概括来讲,“皮球”充气后,人如何用力踢,脚踝并不会受到太大的损伤,这其实和空降兵落地瞬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能发明一种“充气式”护具,是不是就能降低空降兵脚踝受伤的概率呢?
终于,“充气式护踝”发明出来了,这种护踝不仅能有效保护空降兵,而且在空降兵落地后,只需将护踝的气放掉就能自由活动,这种便捷是之前任何护具都无法比拟的;但是,护具发明出来后,马旭却不肯让战士们冒险,她要亲自上阵,以年逾50的高龄再次“跳伞”。
实事求是地说,“年逾50”早已不适合跳伞了,甚至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但为了战士们的安全,“马旭”还是跳了20多次,新护具的效果不错,老夫妻这才敢交给战士们使用。
还不止“护踝”,马旭夫妻又想到高原跳伞,“缺氧”的问题;于是两人再次通力合作,潜心研究又发明出了“供氧背心”,再次为中国空降兵解决了大难题。
20世纪90年代,“马旭”已然年逾60,也终于离休了;但她和丈夫并没有和其他老人一样“安度晚年”,而是继续忙着医学研究,“马老”说:党员就要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
老两口生活十分简朴,住的是两间小平房,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吃的是院子里自己种的蔬菜,甚至不去商场、不买新衣服;乍一看,两位老人最值钱的是满满两大柜子的书和无数资料,难道老人是因为“没钱”才这么简朴的吗?
恰恰相反,马旭和丈夫都是师级老干部,退休金足以让两位老人晚年富足;除此外,两人的发明、专利等获得的奖励,某种角度看,马旭夫妻其实是“千万富豪”。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当年马旭和丈夫结婚时,曾约定“不要孩子”;直到晚年,马旭夫妻为了国家依然没有后代,但他们却有无数孩子,那就是中国“空降兵”年轻的战士们。
既然马旭夫妻是“千万富翁”,为什么晚年生活这么朴素呢?他们又要将财产留给谁呢?年,部队举办“纪念黄继光”的活动,马旭曾和黄继光同属一支部队,因此应邀参加活动。
活动中,马旭偶遇了多年未见的“伞降教员”金长福,他如今在民政部门工作;故人相见,两位老人自然聊了很多,从回忆当年的跳伞训练,再到如今的晚年生活。
言语间,“马老”感慨良多,她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如今年逾八旬,行动不便也难以再回家乡,她能做的或许就只有向家乡捐款了。
“马老”的惆怅不无道理,金长福当即表示,愿意帮她联系黑龙江木兰县教育局;有了金长福的“搭桥牵线”,马旭夫妻很快付诸实施,这才出现了开篇那一幕,时年85岁高龄。
85岁高龄的老人,一次捐款“万”,这还只是开始。截至年,马旭夫妻将多年的科研奖励、自购住房增值、数十年省吃俭用等,几乎所有积蓄全部捐出,共计超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