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了提高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学习防范溺水相关知识,柳州市红十字会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市区以及融水苗族自治县20多所小学,通过多媒体讲解、现场演示等多种方式,给小学生们带去了一场生动实用的“防溺有我”宣教活动,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救援队员合力救起因小腿抽筋遇险的老人。(受访者供图)
要做到“六不一会”
据柳州市应急志愿者协会会长、柳州水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副队长王连东介绍,对于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来说,一定要牢记“六不一会”,即: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学会基本的应急自救、求助、报警方法;远离水域、保障生命安全。
利用手边物品救人
如发现同伴或其他人溺水,中小学生应该怎样施救呢?
据介绍,下水救人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突发状况,对于没有学过专业水上救援的人来说,不仅救不了人,还可能会危及自身安全。所以,王连东不建议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尤其是未成年人下水救人。
遇到有人溺水时,首先应大声呼救,引起周围的人注意,人多力量大,既可以合力救人,也可以分工合作,例如一人负责打、求救,一些人负责去找大人或救生员,其余的人,则在现场想办法,看附近是否有能够帮助到溺水者的物品或器材,例如:
一、如有救生圈、救生浮球(俗称“跟屁虫”)、救生衣之类的救生用品,应设法扔给落水者;或者,利用绳子、长竹竿,或将皮带、衣服、裤子绑在一起作为绳子,扔给落水者让他抓住,然后合力慢慢把对方往岸边拉。如果现场人手有限,力量不够,在用力拉的时候,要采取俯卧的姿势,即趴在地上,尽量降低重心,避免因为力量不够,反而被落水者拉下水。
二、利用空瓶子、空水杯、鞋带、书包等学生常带物品。迅速把瓶子或杯子里的水倒掉,拧紧瓶盖或杯盖。最好能用鞋带、绳子等物品将几个瓶子绑在一起,或者把书包里的书和文具倒出来,把几个空瓶子装进书包,然后扔给溺水者,帮助其增加一些浮力,为他争取更多时间。再大声呼救找人来帮忙。此外,木棍、木板、泡沫等物品也能起到相似的作用。
游泳要带救生护具
上个月,游泳爱好者袁先生在江滨公园锅铲石水域游泳时,因突发小腿抽筋遇险,所幸他安全意识很高,穿有救生衣,并立即吹响救生衣上配备的哨子呼救。当时,王连东和队友何小明、唐春梅正在附近巡逻,闻讯立即前往施救,将他营救上岸,并为其按摩小腿缓解抽筋症状。
“会游泳就不用带救生护具,这是一个误区。”王连东说,他自己水性很好,且受过很多专业救援训练,但在游泳的时候,总不忘带上一个救生圈。一是为了防范腿抽筋等各种突发的身体不适症状,二是在有人溺水时,可以立即提供救生圈,既降低风险又能方便救援。因此,即使有家长陪同,也建议中小学生穿上救生衣;如果水性较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泡沫箱、救生浮球、漂浮板等。
此外,这些带有反光材料的护具,在游泳过程中也可以对各种船只起到警示作用。例如水上公交、游艇和游船等,远远看到这些醒目的漂浮物,便知道前方有人在游泳,及时注意避让。
采取正确方式急救
前不久,网上流传一段视频,一名六七岁孩子溺水被救起后,一名好心人将孩子倒背在背上来回跑动,随后又有几人一起为孩子做心肺复苏按压,最终成功将孩子救回。这样的倒挂法,以及在柳州流传较广的“放牛背”法究竟是否正确?相关专家给出了否定的答复。
据介绍,溺水儿童的黄金抢救时间是4至6分钟,倒挂法不仅起不到作用,还会耽误抢救时间。因为对于呼吸心跳停止的溺水者来说,喝进去的水大部分在胃部,呛进肺部的是少量。倒挂极易导致胃里的水或其他内容物排出,增加误吸和呼吸道堵塞的风险。正确的做是进行心肺复苏。在急救的时候,应遵循如下的方法:
1.对于昏迷不醒、有呼吸有脉搏的溺水者,应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2.对于昏迷、无呼吸有脉搏的患者,此时仅仅给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要查看其口鼻是否有泥沙或异物堵住口鼻,如有,要让溺水者头朝下,撬开牙齿,清除杂物疏通呼吸道,然后做人工呼吸,待其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3.对于昏迷、无呼吸无脉搏的溺水者,应该先检查清理口鼻异物,然后实施心肺复苏,标准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的按压速率为~次/分,按压通气比例为30∶2,按压和通气交替进行,直至其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