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具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明朝军队铠甲与日本军队铠甲对比如何一场战
TUhjnbcbe - 2025/1/13 22:37:00

明朝军队铠甲与日本军队铠甲对比,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正好有一场战争为我们提供了最直观的对比方式,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倭援朝战争。

平倭援朝战争的时间,是年-年。当时大明帝国是万历二十年到万历二十七年,处于隆万中兴后的红利期,财政状况有所改善,所以能有财力连续打三大征。日本国内丰臣秀吉已经削平各国,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这是两国的背景。

军事上,大明军神戚继光已故去,李成梁已老,新一代的将领李如松、麻贵等崭露头角,成为名将。日本方面则拥有众多战国名将,阵容豪华。

先说下日本的甲胄。经过日本战国时代的洗礼,即使是日军中的最低级士兵——足轻,也已经普遍装备了盔甲,通常是由其效忠的大名提供,被称为“御贷具足”,意思是借来的盔甲,御贷具足提供身体重要部位最基础的防护。

不同于武士铠甲的是,足轻的具足是批量制造的护具,不论哪个大名为手下提供的具足,形制大致都是一样的,它的总重量,大致都在4公斤左右,材质为铁制,表面也会刷漆。

足轻具足足轻具足

武士的铠甲当然不同于足轻,要更加高级,防护堪称严密。战国时的武士甲胄被称为“昔具足”,用于和随后德川家康开创的江户时代相区分。战国时代流行的武士具足是叫做胴丸,胴丸有许多种,有桶川胴、二枚胴、五枚胴、雪下胴、鸠胸胴等诸多样式,南蛮胴具足是其中佼佼者。

南蛮胴具足,顾名思义,是从国外传入的,大体是来自欧洲,具体是哪个国家现在无法确实考证。据说丰臣秀吉在位时,从各种途径搞到了四套完整南蛮甲胄,制作成日本的南蛮具足,配备给顶级大名。

南蛮胴数量不多,没有南蛮胴的大名和武士就穿戴其他胴丸,它们的特点是样式繁多,色彩绚烂,多半会上彩漆并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徽,头盔前立也是各不相同,辨识度相当高,基本没有重样的。

再说明朝军队,大明入朝作战的军队抽调的是全国精锐,由几部分组成,李如松统帅的辽东军,吴惟忠统帅的浙军也就是俗称的戚家军,还有蓟镇骑兵和刘綎率领的川军等。

这些军队由于都是长期作战的精兵,披甲率也是相当之高。在甲胄方面,每个系统部队都由自己的特色甲胄,比如辽东边军和蓟镇边军都以骑兵为主,他们的甲胄以当时流行的布面甲和明甲为主。

布面甲也是铁甲,与后来清朝的棉甲是两回事,只是外观看上去比较接近。布面甲只是将铁甲的夹片内置,外面覆盖一层棉布,以泡钉固定,实际还是铁甲的一种。

大明边军

除了布面甲,还有明甲。所谓明甲,是指甲片外露的铁甲,与被称为“暗甲”的布面甲相对应。

明甲也分许多种,山文甲、锁子甲、各色罩甲,都是明甲。明甲成本更高,防护力也要高于布面甲,一般由军官或将领穿着。

浙军是个相当独特的存在,他们虽然久经战阵,但由于对手不是蒙古、女真等异族骑兵,浙军本身也以步兵为主,不善骑射,他们的甲胄叫做“缉甲”。

缉甲是一种复合甲,按照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记载,是这样的:

头盔以细藤为之,内用绵帽,盔顶上俱用红缨,一则壮观,一则顺南方之色。缉甲,用绢布不等,须厚一寸,在前用线密缉,可长至膝。臂手,活便轻巧,俱用整袖,上厚下薄,中有薄处在股曲之间,以便屈伸。

它以布、棉、纸经过层层打造,厚达一寸。不要小看非铁制的缉甲,它能够有效防护日军的铁炮,也就是鸟铳。这是戚家军在实战中得来的经验,思路同以后成为标配的棉甲异曲同工。

这些资料,在《武备志》、《武备要略》等兵书中都能找到记载。

那么在实战对抗中,两军的表现怎么样呢?日本方面有相关记载:

对战事的记录中也能看出,日本方面的史料记载:宇喜多秀麾下以大力著称的武士国服源右卫门,以刃长三尺的太刀砍了敌人三次,都被甲胄弹回,他抽出佩戴的短刀朝对方腹部捅刺,但完全捅不透,这说明了明军甲胄的质量。

浙军吴惟忠在平壤之战中负责攻克城外据点牡丹峰,在日本守军居高临下的射击下,浙军凭借藤牌和缉甲,很快攻下了这个易守难攻的制高点,吴惟忠随后还参加了攻击平壤的攻城之战,并率军先登,立下头功。

那么日军甲胄的防护力怎么样呢?在著名的碧蹄馆之战的前哨站砺石岭之战中,日军勇将立花宗茂被明军前锋查大受部击败,记载立花宗茂败退到小丸山后,甲胄上挂满了明军的箭支,像只刺猬一样,不过他本人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还吃起了饭团,可见日军将领的甲胄防护力也相当高。

所以,在大明万历年间和日本战国时代,明军基层部队的甲胄应该要优于日本足轻,双方中高级军官和将领的甲胄,防护性应该在伯仲之间。

更多文章,请戳这里:

中国历代甲胄:棉甲为何会取代铁甲成为主流?

中国历代甲胄:明朝的布面甲为何会取代铁甲成为主流?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朝军队铠甲与日本军队铠甲对比如何一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