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比北美晚了一个月,不过这片子做为暑期档压轴,绝对不掉份。
真正的超级动作大片来了:
《碟中谍6:全面瓦解》
这一次,又是一部传说中的系列最佳电影。
这种口号听多了后,还是得眼见为实,毕竟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对我来说,我个人依然觉得第四集最好看。
但这第六集,也很厉害。
重心,必然是阿汤哥。
90年代中期,阿汤哥启动《碟中谍》系列至今,已经有22年。
阿汤哥34岁开始演伊森韩特,演到如今56岁。
面容变化很明显了。
(左起:《碟中谍》1,4,6)但是,和阿汤哥的面容改变相反的,是整个在动作极限方面的逆生长。
当年,阿汤哥因为跳沙发这样的事件,进入了演员生涯的低谷期。
后来,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对外宣称要找好莱坞一线,有人问是不是阿汤哥,当时张伟平来了一句:
他早不是好莱坞一线了。
巧合的是,《金陵十三钗》和《碟中谍4》都在年上映。
那一年迪拜塔一跳,阿汤哥重新跳回了一线巨星行列。
这事结果是一样的,不过可以两说:
一说为,好演员还是要用作品说话;
另一说为,观众是很健忘的。
反正,时年近50岁的阿汤哥靠《碟中谍4》翻身了。
而《碟中谍4》也靠阿汤哥的拼命而重新焕发出生机。
到了这第六集,那场面是不断升级。
这也是《碟中谍》系列的标签了:
剧情永远都是IMF小组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高科技,团队作战分工,20多年传统的阅后即焚式任务分派,易容术等,都那样。
主要看的,并不是整个案子有多么奇峰突起,而是这个过程中,阿汤哥又完成了多少不可能的动作。
第四集中,阿汤哥那迪拜塔一跳,我本来以为已经是这个系列的极限了。
后面再出新的,当时我在想,还能怎么拍?
毕竟,伊森韩特只是个普通人,不是超级英雄。
但阿汤哥用行动告诉你:靠变态指数不断提升的自虐。
不用替身,真枪实弹,第五集,阿汤哥完成了徒手扒飞机。
说到这个,想另外说说观赏性和危险程度产生效果对比问题。
注: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
迪拜塔那场戏,塔的地标高度在那里映衬着阿汤哥(周围又有其他建筑物的对比以及镜头速度的对衬),加上阿汤哥又在塔的外围进行极限运动,场面的观赏性上配合得很好。
但是在扒飞机那场戏中,由于情节设计,阿汤哥和飞机与镜头基本是没有相对运动的(还是前景),变化的只是地面的高度。
另外,扒飞机的戏相对迪拜塔,时长也比较短。
时长这事对于演员来说也比较虐。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成龙在《A计划》中,从钟楼上那一跳,愣是耗了一周,被逼到头了才跳下来。
可是第一跳之后,成龙又提出让人傻眼的要求:再跳一次。
理由是,第一次跳只有4秒钟,给观众的刺激不够。
后面您看正片会发现,《A计划》这场戏中,出现的几次成龙跳落的画面,成龙的落点位置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动作演员伺候观众真的很难,洪金宝就说过“成龙那么拼命,观众享受到就那么几秒钟”。
反正,这样综合对比下来,虽然扒飞机危险性更高,但对我来说迪拜塔的戏让我多了一把手心捏汗的感觉。
注:迪拜塔高米,而扒飞机的戏,飞到了离地米的高空,阿汤哥与飞机间仅用一条很细的绳索相连接。
可每一部《碟中谍》对于阿汤哥来说,却都是搏命演出。
看第六集这场戏:
56岁的阿汤哥飞身跳到另一栋楼,没落到屋顶,而是手抓住屋檐再爬上去。
正片中您可以发现,爬上去后的阿汤哥走路一瘸一拐的。
因为:拍摄的时候,阿汤哥的脚先撞上了建筑,脚踝骨折,这场戏是在骨折的情况下收尾的。
《碟中谍》系列和《速激》系列现在面临的挑战都是:
每一次都要把动作场面做大,而下一次还要做得更大。
对于《碟中谍》系列来说,这就集中在阿汤哥能做多少及做出什么样的极限动作。
按照这个标准,《碟6》所呈现的的特技,确实是全系列最多的。
山谷间开直升机,阿汤哥给你来了个“螺旋式飞行”。
说通俗点就是,阿汤哥为这场戏夜以继日的训练后,在屏幕上呈现出了连专业飞行员都不敢这么搞的场面。
(在此之前,还得完成一次高空坠落)
还有,巴黎街头飚摩托,全程不带护具,头盔都没有,还逆行。
注意看,这个是真摔。
在高度上,这次阿汤哥直接上天了。
这次的跳,玩的是HALO(HighAltitudeLowOpening,高跳低开)跳伞。
这是属于特种部队用的跳伞策略,目的是为了躲过侦查,秘密潜入外国境内的跳伞技术。。
简单说就是高空跳下(阿汤哥从2.5万英尺跳下,约米),距离地面约米处开伞。
迄今,只有阿汤哥在屏幕前做过这样的戏。
而且是真拍,不得不说,跟着跳下去拍摄的摄影师也很牛逼。
而这场戏呈现出来只有2分钟左右!
所以,外媒这么评价《碟6》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Variety》
在这里,阿汤哥证明了为什么伊森·韩特是今年夏天最有价值的动作英雄。
《好莱坞报道者》
这部动作片代表了极限运动在主流电影中的巅峰水准。
如果说,系列电影现开始流行宇宙构成的话,那么《碟中谍》系列也开始有这方面的趋势了。
例如,这次的反派,依然和第五集的辛迪加组织有关。
而感情戏,则把伊森韩特的前任老婆再请回来出镜。
但是,并不狗血。
又忍不住把《速激》系列拿出来对比。
同样是感情戏,同样是把前戏串起来,《速8》里面,就非得为Dom老大突然加一个儿子出来,然后文戏里面再搞个三角恋,后面让现任女友伟大地退出。
反正这场戏我是看得很奇怪。
而《碟6》中,回来的伊森韩特前任老婆,则是很自然地有了新的生活。
但同时,她又是伊森韩特一直以来所牵绊的人(在前面几集中也一直讲到这个点)。
具体不多说了,反正这枚彩蛋在《碟中谍》系列中也埋了12年了。
年,《碟中谍3》,伊森韩特结婚;
年,《碟中谍4》,伊森韩特离婚,前任在片尾出现了一小会,却让感情戏在这样一部动作戏里得到升华。
到了年,这段感情,总算有了新的归宿。
不过,这些都是细节了。
基本上,冲着《碟6》来的朋友,都是冲着其动作场面的。
那么,这个当口,可以毫不犹豫的买票了。
阿汤哥在片中的口头禅到现在说起来,依然是有底气的:
“我正在想(但我会想到办法的)”,“相信我”。
只是,已经56岁的阿汤哥,还能再这么卖力地演几次《碟中谍》?
毕竟,包括我在内,很多观众都觉得伊森韩特唯阿汤哥莫属,不可替代。
对了,最后说个八卦:
曾经有段时间,阿汤哥不想再演伊森韩特了。
于是,电影公司打算用另一个角色来代替他。
只是最终,阿汤哥又决定演出了,但原来计划用来替换的那个角色也被保留下来了,即:
勃兰特,也就是鹰眼杰瑞米·雷纳在第四和第五集扮演的那个角色。
说到这个,是因为想起当年杰瑞米·雷纳也被征召出演《谍影重重》,那角色,本意也是用来替换马特达蒙。
只是,随着马特达蒙回归《谍影重重》,杰瑞米·雷纳版本又被无限期搁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