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具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成人是父母的生物性要
TUhjnbcbe - 2025/5/14 20:35:00

在对人生各阶段的研究中,有关童年期的研究最为丰富。在任何一家像样的书店,养育类书籍都占据了相当大的书架面积。任何留心养育问题的父母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有责任保护孩子的安全和健康。这是起码的责任,是生物本能。

在记录我儿子索耶成长历程的相册里,有一张他7个月大时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看着镜头,神情紧张。相机只捕捉到了躺在滑梯顶部斜面处的小婴儿,可我记得当时我用双手支撑着他,只不过摄影师没有把我收入镜头。那是索耶第一次去公园,也是他第一次坐滑梯。当时,我和他爸爸两个人反复对他说:“宝贝儿,没事儿的,爸爸妈妈在这儿呢。”

如今再看照片,这些话仍在耳畔回响。不过,从我儿子的表情来看,他并不相信我们。这张照片让我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儿子躺在小滑梯的顶部,我担心不已。滑梯离地不过1米高,我和丈夫分别站在两侧,可我还是不放心。这个小高度会不会让索耶感到害怕?他会不会“扑通”一声掉到橡胶地上,撞伤脑袋?我们是否应该避免让他遭遇不愉快的体验?

多年来,每当和索耶一起依偎在沙发上,翻看他婴儿时期的照片,我都会把他眼中流露出的害怕视为他的情绪反应。然而这么多年以后,我在想,其实孩子的表情不过是反映了我和他爸爸的紧张心情。父母如何能从单纯希望保护婴儿,发展到放手让他们进入等候着他们的世界?

预防事故的发生

在这个富裕的高科技世界,我们觉得自己有能力保证孩子免受任何伤害,也相信自己施加控制的能力。为此,我们把世界变得对孩子更安全、更可预测、更为友好。这一切从他们还在子宫里时就开始了。怀孕期间,母亲的方方面面都在监控之下。孩子一旦出生,家里便做好了保护他们安全的准备。

我们也尽量保证外部世界的安全。—年间,美国的每个州都制定了法律,要求在汽车上给儿童使用婴儿安全座椅,随后又制定了有关安全带的强制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敲响了珍贵自由的丧钟,但无所谓,因为我们更在意的是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

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安全,孩子在进行轮滑、滑冰和滑板运动时,被要求大量使用头盔和护具。不过不可否认,这些法律和措施的确保住了很多孩子的生命。

爸妈们更进一步地挡在孩子和世界之间,亲自充当保险杠和护栏,好像只要我们在场,孩子的安全就有十足的保障。那天,我看见一位家长和孩子一起过马路时,心里闪过这个念头。那个情形在美国的任何城市都看得到,母亲昂首阔步走在前面,8岁左右的儿子落后她一步。孩子戴着耳机,目不转睛地看着手机。

妈妈往左看看,往右看看,再往左看看,然后带着孩子通过了十字路口。那孩子的眼睛一刻也不曾离开手机屏幕。我还读到过一种叫作微型刹车器的产品介绍,这个产品用于儿童自行车,父母可以通过遥控器刹住自行车的后轮。

上学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机会,但是,往返学校本身就引发了对安全的忧思。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接送他们上下学。孩子小的时候,为了保证安全,很多父母护送他们上学,还常常帮他们拿东西,以减轻他们的负担。最近我看见一位虎背熊腰的爸爸斜挎着一个粉红色的背包,不禁哑然失笑。他家距附近的小学只有3个街区。

他骑着自行车,跟在他七八岁的女儿身后。他的行为值得钦佩,但在那个下午,以及之前和之后的许多个下午,我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孩子什么时候才可以自己背书包?什么样的独立程度才适合小学生?目睹我所在城市的家长天天往小学跑,我想调查一下这股趋势有着怎样的深远影响。

身为母亲的洛拉家住俄亥俄州郊区,她告诉我,有位母亲每天都送她三年级的孩子上学,尽管那孩子身体健康,体魄强健;还有位父亲骑自行车尾随女儿上学,然而他家距学校还不到两公里。这位父亲与我看到的那位背粉红色背包的父亲如出一辙,只不过他的孩子都上六年级了。即便从家到学校只有几步路,虽然人们对碳排放的担忧日益高涨,很多人还是天天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而且我们往往并不只是把孩子送到校门口就罢了。

埃伦·诺德尔曼(EllenNodelman)是我家的世交。年以来,她的照片就一直挂在洛克兰德中学的大厅里。

这所学校位于纽约州康格斯镇哈得边,对岸是曼哈顿,开办的年级从学前班到十二年级。初到该校时,诺德尔曼是一名英语老师,后来她一边教学,一边兼任教务长和升学指导顾问。在这些职位间辗转40余年,她亲眼见证了校园内外“父母现象”的兴起。

洛克兰德中学一半的学生搭乘校车上下学,诺德尔曼说:“另外一多半本可以乘坐校车的孩子却由父母开车接送。”低年级学生的家长不是把孩子送到就走,他们有时候还陪孩子进入学校,有些家长甚至会把孩子送进教室。“我们把他们拦在大厅外。如果学校允许的话,他们会跟孩子一起上课的。真有家长提出过这样的要求。”诺德尔曼补充说。

其次是手机。在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这个东西出现的时间不长,本意是为了避免直升机式养育,结果因为直升机式养育趋势的存在,反倒加强了父母的掌控能力,有研究者称,手机是“世界上最长的脐带”。

举几个例子吧。一位家住贝弗利山庄的高中生和朋友去海边玩儿,他妈妈坚持要他在往返途中每小时给她发一次短信。她不担心孩子在太平洋里冲浪,却担心驾驶途中不安全。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家长致电学校,说女儿失踪了,因为他一整天都没收到女儿的消息。有位美国大学生参加了一个去新西兰的海外学习项目,有一天他妈妈致电项目主管,说自己焦急不堪,因为她儿子自登山回来以后,一直不接电话,而她是通过GPS定位得知儿子已经回到校园的。

父母的警惕和技术共同在孩子与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屏障,但是,我们不可能片刻不离地守着他们。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成人既是我们的生物性要求,也因为环境中的自我意识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是他们必须养成的生活技能。当我们忍不住希望自己的存在就是他们的保护伞时,需要扪心自问:希望达到何种养育目标?在教给孩子他们需要掌握的技能时,应当如何做到既保护了他们,又避免遮蔽他们?如何教他们自己去做?

20世纪后期的诸多安全防范措施,举凡林林总总的规定、防护装置以及父母带孩子过马路、控制孩子自行车的刹车、送孩子上学之类的做法,目的都是防止孩子出事。除此之外,我们还担心有人企图伤害他们。为此,我们告诫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当他们参加尚被允许的户外活动时,我们在一旁指手画脚;他们去哪儿,我们几乎亦步亦趋地跟着,就是在杂货店里,也紧挨着他们。

一些流行了几十年的童年游戏在劫难逃。就说万圣节吧,过去每到这一天,孩子们就兴高采烈地在社区四处穿梭,接过街坊邻里和陌生人给的糖果,欢欣雀跃地吃起来。但是今天,在我所在的社区,即便孩子都十二三岁了,父母还跟在他们身后,在车道尽头来回踱步,逐一检查所有糖果,确定里面没有刀片、大头针之后,才允许孩子食用。

也许你以为,父母如此小心翼翼,必定有充分的依据。曾有报道说,万圣节糖果里有刀片和大头针,但这些消息早就被揭穿了,根本就是骗局或者恶作剧。证据显示,年播出的电影《亚当》催生了人们对陌生人绑架儿童的恐惧。今天,在美国及所有播出该剧的国家,这种恐惧都很普遍。

20世纪80年代初,儿童安全鼓吹者把孩子离家出走以及父母离婚后,无监护权的家长一方“拐带”孩子的情况一并算为儿童失踪,声称每年有成千上万名儿童失踪。如今,智能手机和全天候开放的网络放大了狂热情绪,随时播报世界各地发生的儿童伤亡消息,不断地引起我们的警惕。媒体持续地煽动我们的恐慌情绪,借耸人听闻的故事提高收视率和收听率。

全美各地的父母都认为孩子再也不能独自出行了。说这话的时候,他们或者实事求是,或者若有所思。为什么?“因为恋童癖者”。我们觉得美国变得更加危险了,然而数据显示,儿童绑架案的发生率并未提高,而且从多种标准看,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低。

1
查看完整版本: 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成人是父母的生物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