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正是爬山的最佳季节。中秋节将至,“十一”*金周来袭,亲朋好友相约爬山的集结号正在吹响。但爬山的健康风险,并不为许多想登山的游客所知。
现在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喜爱户外运动。这些爬山的人从20岁至70岁各种年龄段的都有。可在登山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因上山和下山带来的健康风险,其中人的膝关节就是最“伤不起”的所在。
孙先生现年50出头,每到周六就和朋友一起去爬山。一年多来,体重减了,身体各项机能明显提高了许多。可不久前他发现自己的膝盖疼,而且出现了肿胀。去医院一检查,原来是半月板受了伤,医生告诉他是爬山时不注意保护膝关节“积累成疾”了。小刘也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爬山是他的最爱。由于年轻,他爬山不戴护具,遇到沟坎也不当回事,在一次下山途中他没有走稳,导致膝关节受了伤。医院骨一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文锋认为,经常出外进行登山野营活动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从医学角度来说,它对人的心肺功能、四肢协调能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延缓人体衰老等五个方面有直接的益处。但是他同时指出,参加登山活动一定要做好相关准备,尤其要保护好膝关节不受伤。
上山热身下山步要稳
首先在登山之前要做一些热身活动,这是很必要的。如果要攀登的山比较高或者平时较少参加攀登运动,那么,在登山之前就要做一些热身活动。也就是要有10-20分钟做一些肌肉伸展运动,尽量放松全身肌肉,这样攀登时会觉得轻松许多。在攀登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弹跳运动,向上攀登时,每一步中都要有意增添一些弹跳动作,不仅省力,还会使人显得精神,充满活力。由于各人体质不同,登山时青壮年受伤概率较小,但也应注意。文锋告诉记者,如果长时间向上攀爬,比如上台阶,要时不时休息一下,爬20分钟要休息3分钟,因为持续长时间攀登对膝关节的磨损最厉害。“上山容易下山难”,一般人出现膝盖受损都是在下山过程中。下山时要放松,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脚步,切不可冲得太快,这样很容易受伤。同时,注意放松膝盖部位的肌肉,绷得太紧会对腿部关节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肌肉疲劳,甚至受伤。所以下山时应该越稳越好。具体做法是,下坡时尽量不要跑,下山落脚时,腿部不要完全伸直,而是留一点弯曲度,让腿部像一截弹簧。走路的时候要有弹性、轻巧,足部应该是外侧和前脚掌着地,后脚跟只起稳定平衡和控制方向的作用。
佩戴专业护具很必要为了保证登山时身体不出现损伤,文锋建议登山爱好者要准备必要的护具,如使用专业登山护膝、登山手杖等。登山时佩戴好护膝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膝关节和周围的肌肉组织起到轻度加压和支撑作用,选择护膝,不用太紧,以穿着舒适为好。如果不是长时间徒步或是下山,也不建议使用护膝,因为它会局部加压影响排汗,易造成疲劳。同时使用登山手杖也能大大减少对膝盖的磨损。一方面手杖的支撑能够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保持平衡,避免摔倒,从而减少膝盖受伤的概率。另一方面,有两支手杖的支撑,可以降低运动的强度,减少膝关节的压力,从而减少对膝关节的磨损。
保护膝盖
工具1、护膝——对膝关节和周围的肌肉组织起到轻度加压2、手杖——减少对膝盖的磨损,能够起到一定支撑和稳定作用动作1、上山——登山前做10-20分钟肌肉伸展运动,攀登时增添一些弹跳动作2、下山——忌跑,膝盖不能绷得太紧,腿部打弯,足前外着地
哪些人不适宜爬山
人们在山间行走,对于改善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处,同时还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山间道路坎坷不平,穿行此间有益于改善人体的平衡功能,增强四肢的协调能力,尤其是行走在没有经过人为修饰的非台阶路段,可使人体肌纤维增粗、肌肉发达、增强肢体灵活度。但文锋表示,有的人并不适宜参加此类活动。如运动障碍慢性疾病关节病、皮肌炎、风湿炎等。还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如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循环系统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特别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人不适宜爬山。此外慢性肾炎、血液病、糖尿病伴有合并症、痛风、红斑狼疮、肝硬化等患者也不宜参加此项活动。
(摘自9月25日辽宁日报A15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