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具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战场上居然近一半士兵没有盔甲中国古代战
TUhjnbcbe - 2023/1/19 23:18:00

有矛就要有盾,随着武器杀伤性能的提升,防具也在日益发展变化。可是中国盔甲的发展进程却是曲折的。在三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够制作工艺复杂的锁子甲,在隋唐,研发出了代表中国盔甲最高水平的明光铠,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装备部队的却成了棉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对于*队来说,衡量盔甲好坏的不仅仅是从防护性能,还要从制造成本、机动性上来考量。从先秦到唐宋,中国盔甲的变迁是与科技发展同步的。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动盔甲性能的提升。战果末期,中原各国陆续的掌握了冶铁技术。到了秦末,部队开始用少量的铁质盔甲替代皮质铠甲。

汉朝初年中原获取了生铁炒炼技术,于是到西汉中期轻便坚硬的铁质盔甲已经成为部队主要护具。中原文明在南北朝发明了生熟铁混合的灌钢法,为之后明光铠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材料性能的提升让部队的防护能力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开一个脑洞,如果在现在的基础上单兵护具的性能再次跃升,会不会产生更为厉害的机甲战士呢?

但是高昂的成本却使得护具不能被普及推广开来。先秦之前的解决方法是让士兵自备护具,秦汉之后才开始由国家发放。即使是到了盛唐时期,官兵的披甲率还不到60%,很大原因就是太过于昂贵了。盔甲的成本一在于材料,二在于工艺和维护。在农业社会的生产结构下,金属始终是稀缺的。

以官方的统计口径,明朝的人口在五六千万之间,算起来每人分摊不了几枚铁钉子。而这些生产出来的生铁还要优先用于杀伤性武器的生产、农具的制造,真正能够匀给盔甲制作的配额不多,材料成本高居不下。在产能受限的条件下,要想大规模制造、普及护具就只有降低金属成分。工艺也是一个问题。

制作一副明光铠,需要-个工作日,至少要40多位工人共同完成。在薛仁贵远征高句丽的时候,三十万大*中仅有部分将领和他的亲兵多人才能穿上明光铠。为降低对金属的依赖,也有人另辟蹊径制作了比如藤甲、竹甲,材料随处可见,但是工艺繁琐,前面的干燥、浸油、刷漆,到后面的维护、防潮、防腐、防虫,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总的算起来比铁质的盔甲还贵。最后没办法了,为了降低成本有人发明了纸盔。

把牛皮纸、宣纸叠一叠、压实,浸上水将就使用,据说效果还不错。很多农民起义*用的就是纸盔。明朝萨尔沪之战,藩属国朝鲜也派遣了援*,这支朝鲜部队穿的也是纸盔。此外,还影响盔甲发展的就是机动性能了。早期、中期盔甲是强调防护性,所以就越来越厚、越来越沉。宋代步人甲的重量可以达到29公斤。

宋朝部队机动能力缓慢,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战马,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铠甲太沉了,穿这么重的盔甲既走不动道也打不了仗。中国早期、中期的盔甲是札甲,衣服和盔甲是分开的,打仗的时候得现穿。李世民打王世充的时候曾经七天没有解甲,原因就在于穿这套行头太费事,太耗时。

明清时期部队装备的是棉甲,里面是用铆钉打在一起的铁叶子,外面是棉锦,这个东西即是衣服也是盔甲,往身上一套立马就可以打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要是装备明光铠,卸甲的时候搞不好会撕下一片肉。明清时期的棉甲减少了金属材质,盔甲的重量也轻了,成本也下来了,部队机动能力更强,护具更容易被大规模的装备部队。

明清时期火器已经较为普遍的出现在战场了,金属盔甲容易被弹丸打碎之后嵌在肉里造成二次杀伤,棉甲外部的棉锦材质可以抵消掉一部分动能,即便被打穿也不会造成严重创伤,因此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每一项武器、每一项装备的制造和运用都不是被单一因素所推动的,了解更多维度,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事物本身。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场上居然近一半士兵没有盔甲中国古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