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季一开始,骨科的病床就发出了阵阵哀鸣。
居高不下的致伤率,医院达成了战略合作。
运动员滑起来优雅轻盈,结果自己一滑就摔得七荤八素,医院的单行道。
这时恐怕很多人都有疑问:为啥滑雪这么易受伤?
滑雪“失速”惹的祸
运动员滑雪时,眼睛告诉自己,即使不像他们那样旋转跳跃闭着眼,但自由滑行却是小case。
但真的上了雪道就会发现:眼睛会了,但身体废了。
滑雪的动作是很简单,但叠加了下滑速度时,动作控制无法随心所欲。
就像汽车超速容易失控一样,滑雪时的人和超速的车都承载了超越掌控范围的速度。
于是意外就发生了……
可和车不同的是,我们没有金属外壳包裹,没有挡风玻璃,没有安全气囊。
一个不小心,就不知道身体的什么部位会遭受“暴击”。
滑雪时哪些部位易受伤?
这是网上流传的一张滑雪后骨折部分分布的图。
伤处分布均匀,哪哪都伤,但相较起来,以下4个部位更容易受伤。
膝盖相当于一个天生弹簧,能平衡人行动过程中的震动。
滑雪时需要腰腹瞬间发力扭动身躯,如果核心肌群疏于锻炼,关键时刻就供不上力,没有办法联动雪板转到位。
而这扭转的力,大多会落到膝盖上,直接把膝盖献给了雪地,
滑雪所致的上肢损伤中,最常见的部位就是手腕。
人在滑雪摔倒时,容易以手撑地,此类跌倒的撞击可以引发腕部扭伤,甚至骨折。
踝关节损伤大都发生在伸脚的情况下,滑雪落地就是伸脚的情形之一。
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各个关节协调全身的动作,而在滑雪的时候,滑雪鞋将踝关节牢牢地固定在滑雪板上,既不符合日常习惯,也降低了踝关节的灵活度,从而增加踝关节受伤的概率。
如果滑雪鞋不合适,还会额外给踝关节施加更大的压力,降低踝关节的适应性。
若在滑雪过程中伤及头部,很多时候就不是小问题了。
在冬奥会完成人生第一个左转动作的谷爱凌,也曾在赛前摔出脑震荡,短暂失去记忆。
大神都有失手的时候,何况业余爱好者。
滑雪如何少受伤?
雪道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要想快乐滑雪,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不能少!
充分的热身可以拉伸肌肉、柔软关节,加强全身的血液循环。
热身时间不要低于30分钟,使身体感到微微发热和出汗为宜。
肩、膝、髋、踝、腕及手指是热身重点。
可对膝、踝关节进行包扎,加强其支撑力量,达到预防运动损伤的目的。
扭转手腕脚腕
开合跳
弓步交叉跳
侧身交叉步
跨步跳
半蹲横跨步
弓步走
腓肠肌拉伸
股四头肌拉伸
臀大肌拉伸
猫爬
(动图来源:北京市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滑雪属于高强度运动,应在滑雪前进行心肺运动功能的评估。
若是不足,就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每周至少三次的有氧运动来提高心肺功能。
另外还要加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与协调性的练习,可以给关节提供强有力的保护;而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则能减少跌倒时的损伤风险。
但若是来了滑雪场才发现自己hold不住的话,又该怎么办呢?
总不能灰溜溜回家,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吧!
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
体能不行就别上山,在平地和初级赛道滑滑,过过瘾就行,不要高估身体能力。
(图片来源:小红书
好多奥利奥)在雪地上,滑雪板是下肢的延伸,任何行动都要它来完成。
所以合适的滑雪板十分重要。
特别强调:
必须佩戴头盔!
必须佩戴头盔!
必须佩戴头盔!
头部损伤可以致命,这是能保命的防具。
至于其他诸如护肘、护甲及护膝的护具,也能起到一定的损伤预防作用,初学者需要戴膝盖、臀部等软护具。
另外还有防摔保护神——“小乌龟”。
(图片来源:抖音
阿勒泰雪狐单板冠*)龟身柔软耐操、龟爪稳定牢靠,虽然后专业滑雪装备格格不入,但滑雪时能带来极致的安全感。
滑雪摔倒避无可避。
所以怎么摔得不太伤,也是滑雪者重要的安全须知。
在失去重心情况下,尽量不挣扎,迅速屈膝降低重心,两臂自然伸展,臀部向山上侧侧坐,避免头部朝下和翻滚出现更严重的损伤。
单板向前摔倒
单板向后摔倒
双板摔倒
(动图来源:中新网)
这一套“摔倒”动作应需求专业人士进行动作指导。
请不起教练,也可以找亲友进行免费教学。
滑雪是一项有趣的运动!
只要做好防护,大家即可多多尝试。